七十五载风雨路 擘画“三农”新蓝图——新中国成立75周年济源“三农”工作发展回眸

发布时间:2024-10-18  来源:济源市  浏览次数:3

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、治国之要。

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,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
新中国成立75年来,济源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,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发展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,济源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聚合资源力量,加大工作力度,全面推动“三农”工作求实效、创特色、走在前,成为“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市”。

2023年,济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19.4元,居全省第2位;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3591元,增幅达到12.9%,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;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9.07%,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.62∶1。

稳粮仓、强特色——农业产业提质增效

深秋时节,济源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。

新中国成立以来,济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,粮食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农业农村部门聚焦主责主业,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,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在推广良机、良种、良技的同时,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、高标准农田建设,粮食播种面积、产量稳中有增。

新中国成立初期,济源粮食年产量仅为3.3万吨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实施,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解放了农业生产力,使济源粮食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济源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,深入实施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。2023年,济源粮食总产量达到24.31万吨,连续18年超过20万吨,比1949年增加21万吨。

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的同时,济源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立足独特地域优势,实施“特”“优”农业战略、品牌强农战略,不断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。济源严格落实“菜篮子”市长负责制,积极发展温室大棚、智慧农牧场等,推动肉蛋奶、蔬果、水产品等供给持续增加,更好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食物需求,提升了“大食物”供给水平。如今,济源实现果蔬产品跨地区、反季节供应,居民的“菜篮子”“果盘子”更加丰富;畜禽生产质效提升,肉蛋奶供应充足,畜牧业现代化、规模化进程加快。2023年,济源全年累计出栏生猪43.42万头、羊7.82万头、牛1.68万头、家禽167.5万只,牛奶产量达到9万吨,禽蛋产量达到2.75万吨。

端牢饭碗,关键在稳住粮食生产能力,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、供得上。75年来,济源着力解决“谁来种地”问题,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,确保农业后继有人。以解决“怎么种地”为导向,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,实现了从“耕者有其田”到“包产到户”再到承包地“三权分置”,从“靠天吃饭”到旱涝保收,从“人拉牛耕”到全面机械化,从“皇粮国税”到种粮有补贴、流转有租金。同时,济源还持续调整优化补贴方式,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,促进增产又增收。

提颜值、强治理—— 和美乡村活力无限

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,把农村建设得美好,农民群众才有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走进大沟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,只见田间阡陌纵横,房前屋后干净整洁。当地党员干部引领群众积极发展蔬菜制种、薄皮核桃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,让乡村越来越美丽、群众越来越富裕。

近年来,济源积极推进和美乡村建设,按照“重点突破、以点带面、片区引领、全面推进”的工作思路,分别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(2021—2023)和休闲旅游村庄建设行动(2022—2025),并进一步探索“实施五个联动、调动五个资源、坚持五个程序”的“三五”和美乡村建设模式,初步形成了1个市级大沟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10个镇级乡村振兴示范带、N个组团的“1+10+N”连片提升机制,统筹推进区域化、片区化乡村建设,实现了以业兴村、以产富民、三产协同、四治融合。

曾经,济源仅有3条干线公路,全长不足百公里,且是砂石路、渣油路,山区农民群众进城非常困难。如今,济源已成功创建全国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市,农村优良路率超过90%,初步形成“两环两纵四横”干线公路网络,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到480公里,构建了市区到平原区15分钟、市区到山区30分钟的通行圈,山区农民群众到市区则是说走就走的“快速到达”。

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.5%,邮政快递进村覆盖率达100%,5G网络信号基本实现镇村热点区域全覆盖,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%,60%的村(居)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工作,所有镇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全部实现市场化运作。

乡村治,百姓安,国家稳。党组织领导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。积分制、清单制等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方式得到推广,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推进。多部门联合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7个,省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占68.1%,“一村一法律顾问”实现全覆盖,市镇村三级调解组织组建率达100%。两镇六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、示范村,“道德积分储蓄站”工作法被评为全国八大典型案例之一,清单制经验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,圆满承办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交流会,并在全国“市长面对面”、全省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上交流济源经验。一系列举措推动农民群众生活更加舒心、顺心。

今年9月,全省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(丘陵片区)现场会在济源召开,济源向全省推介经验。

促发展、富“口袋”—— 农民增收渠道广阔

检验农村工作是否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,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。发展特色产业、引领乡村旅游,加快三产融合发展……济源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。

——济源拥有着天然隔离条件好的优势,是育种的良田沃土。通过加大配套水利设施、育苗设施、种业服务中心等建设力度,济源对土地流转、种业专用农机等进行补贴,靠着种子的研发、选育、代繁、推广、销售,从一粒种子做到一项产业,由一个基地扩至全域规模,从豫西北一隅走向“天下种仓”,惠及全球亿万家庭,声名远播,吸引全球种子企业争相合作,众多专家院士相继在这里扎根,成为“河南最大的蔬菜良种繁育基地”“国家首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”“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生产基地”“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”,蔬菜制种面积达5.9万亩。

——济源是中国最大的冬凌草种植基地,区域内保护区面积近9万亩,年产冬凌草全草5万余吨,总产值超过6亿元。济源还是“中国核桃之乡”,核桃种植面积15万亩,年产12万吨。

——拓展农业多重功能,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,推动三产融合发展。目前,济源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、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、河南省休闲观光示范园区5个,入选农业农村部精品旅游线路3条。成功举办2023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夏季推介活动,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市、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市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。

——全面启动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,通过巩固“削薄”成果、实施增收晋级擂台赛、开展结对帮扶、发展质量评选等活动,全面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。2023年底,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占15.05%,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79.05%,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村占94.67%。

——积极培育经营主体,通过加强政策扶持,积极推进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社会化服务项目,强化示范带动,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质量双提升。目前,济源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114家、示范家庭农场达67家。

经过一系列科学措施的强力推进,济源创建国家、省级农业产业强镇5个,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41家,省级以上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10个。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.15亿元,增长2.7%,增速居全省第一位;第一产业总值23.03亿元,增长2.6%,增速全省第一位;济源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全省第一,农业现代化、农村现代化、城乡融合三个维度综合得分为58.34,是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平均水平(46.04)的126.72%。

风劲潮涌,自当扬帆破浪;任重道远,更需策马扬鞭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济源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,扎实推动济源农业高质量发展,全面做好新时代农村工作,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济源样板。

信用服务客服

智能机器人客服,24小时为您服务

{{ item.time }}

{{ item.value }}
常见问题
信用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