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item.time }}
2023年3月,安徽启动了一项名为“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”的改革举措,让企业可以用1份信用报告代替40多份由各相关部门出具的无违法违规证明。
之前,这样的证明对企业上市、融资、并购等重大经营发展事项至关重要。安徽的这项改革,给企业带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“可以少跑几十趟路”。后来,越来越多企业感受到,这不仅省时、省力、省成本,而且公开、透明、可预期,让企业少了很多焦虑。
今年5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发布通知,全面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。
此时,这项改革已在安徽先行先试了2年多时间。
在安徽,信用不再只是一个看不见的道德概念,而是正在“变现”成为实实在在的经济资源和摸得着的“资本”。
一份信用报告,代替了多部门的无违法违规证明;2.3万亿元贷款通过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(安徽)发放给中小微企业;218.3亿元财政资金让4.5万家企业“直达快享”……
这些数字背后,是安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刻变革,更是向着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加速蝶变。
信用,是市场经济的基石,信用规则就是市场规则。企业讲诚信,换来的是更优厚的资本要素回报;政府讲诚信,发出的是“言必行、行必果”的坚定承诺,营造了充满发展活力的营商环境。
当信用成为可测量、可评价、可融资的价值体系时,它正以市场的逻辑重塑着经营主体与政府、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,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里的一张闪亮的名片、一个鲜活的注脚。
信用是条“捷径”
“方便,实在方便!这份报告特别高效,给我们省去了大麻烦。”安徽省凯睿鑫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标高兴地说。
王海标连称“方便”的报告,是企业的信用报告,它可通过“皖事通”线上开具,这份报告的功能可不小,能代替至多46个部门的证明。企业在办理上市、融资、评优评先等事项时,需要到有关政府部门开具无违法违规证明,因为涉及多个部门并有时限要求,企业需要多头跑、多次跑,耗时费力。为切实解决企业这一类痛点问题,安徽通过系统集成、数据协同、流程再造、化繁为简,推行“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”替代原有相关证明。
“以前若到各单位去开具信用状况证明,得一趟一趟跑,比如去生态环境分局开无重特大环境突出事件证明、到应急管理局开无安全生产重大事故证明等,现如今经过政府的推广宣传,我们知道了通过‘信用中国(安徽)’网站或‘皖事通'App线上就能开具信用报告,几分钟的时间就办好了,少跑几十趟呢。”王海标表示。
无独有偶。滁州晴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出纳赵寒璐也曾遇到过这样“重复开证明的烦恼”,在办理券商尽调时原本需要提供17项部门合规证明,涉及市场监管、税务、环保等多个领域。
“这一个个部门办证明实在太累人了,起码得耗时1个月!”赵寒璐说,在咨询凤阳县发展改革委后,得知有一个“捷径”——下载企业信用报告。他们在一天之内就搞定了所有流程。
“信用报告真是个好东西,节省了我们材料整理、部门协调等大量人工成本,也省下了因材料延误导致的额外券商服务费,真的要为这样高效的营商环境点赞。”赵寒璐说。
自2023年3月,安徽“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”改革实施以来,累计提供信用报告下载31.64万份,已替代传统无违法违规证明630万余份,节省企业和个人成本超3亿元。
此项改革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2023年全国优秀信用案例,浙江、江苏等10多个省市主动对接调研、借鉴推广。今年5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发布通知,全面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。此时,这项改革已在安徽先行先试了2年多时间。
如今,信用报告的版本内容、服务对象、证明领域、办理流程、应用场景将进一步“升级”。比如服务对象由企业和自然人拓展升级至所有自然人、法人和非法人组织,应用场景增加了申请国(境)内外上市、发行企业公司债券、上市公司再融资、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、场外交易市场挂牌等融资新场景。
信用是融资“通行证”
如果说,信用报告是让企业“以信用换取了方便”,那么在安徽有一个平台,能让企业实实在在品尝到“信用生金”的“甘甜”。
“上半年扛过了寒冬,现在迎来了秋收。多亏了几个月之前,平台以及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才让企业‘回血’。现在订单还增加了。”9月4日一大早,安徽顺鑫盛源生物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益顺得知美国客户又下了1.8亿元人民币的订单。
张益顺口中的平台,是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(安徽)。在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,他通过平台,快速获得了2家银行共1600万元的贷款。
长期以来,全省信用信息归集客观存在封闭分散、成本偏高、时效性差等问题,信用信息加工应用存在深度不够、合成谬误、延续性差等突出问题,限制了各类金融机构融资服务扩面升级。所以,有效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,打破“信息孤岛”尤为重要。
安徽率先作出了探索:升级原省级和16市“信易贷”平台功能,高标准建成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(安徽),利用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归集共享“总枢纽”地位,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高质量完成13类121项信用融资关键数据归集治理,按公益性原则引导金融机构提供覆盖各类经营主体的普惠融资服务,功能完备程度和融资服务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。
“以前,银行找优质客户难,企业找合适资金也难,双方都‘跑断腿’。”徽商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,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就像一个强大的“金融信息枢纽”,不仅成功打破了银企信息壁垒,也大幅提升融资对接效率,“在这个开放生态里,徽商银行已经在省、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上线了260多款契合本地需求的信贷产品,实现了从‘企业找资金’到‘资金找企业’的转变。”
省发展改革委财金信用处负责同志介绍,企业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满意融资,正是依靠平台金融服务“信用中枢”功能,它高效整合企业信用信息,精准捕捉融资需求,将企业真实的经营困境与优质的信用画像,瞬间推送至匹配的金融机构末梢。
如今,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(安徽)作为全省面向金融机构集中提供公共信用信息的“唯一出口”,已联合工行、农行、中行、建行、交行及人保、国寿等近30家主要金融机构总部,建成运行全国一流的信用信息归集加工联合实验室。该实验室采用“原始数据不出域”“数据可用不可见”方式,运用AI大模型技术,精准识别不同企业融资痛点,主动对接和帮助各类经营主体制定一揽子金融适配解决方案,提供融资需求实时对接、多元融资渠道匹配、个性化融资方案设计等服务。
有保险、担保、租赁、期货、股权投资等其他融资需求的,可直接通过平台在线申请,无需线下赴每个机构对接申请,实现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与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线上联动。通过平台金融服务问题反馈渠道,反馈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个性融资困难,平台在线组织银行、担保、租赁、保险等金融机构“联合会诊”,提供多渠道增信融资解决方案。
截至目前,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(安徽)面向全省291万家中小微企业,累计发放贷款2.3万亿元,其中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1.1万亿元。
信用是营商环境竞争力
如果说,企业讲信用得到了切切实实的融资实惠,那么“免申即享”就是“政府讲信用”的典型案例。
什么是免申即享?它是指符合条件的企业或群众无需主动申请、无需提供材料即可享受政策待遇。
“一开始以为是打款错了,后来才知道是政府发的奖补!”谈及“免申即享”政策,科大重工集团(郎溪)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兰至今印象深刻。
去年,该企业财务人员意外发现账户多了几笔资金,直到收到政务平台短信通知,才明白这是政府通过大数据匹配发放的政策红利。
“这种‘不打招呼送实惠’的方式,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政策温度。”李兰表示。
过去,企业申领政策扶持需耗费大量时间收集材料,部分材料还需多部门盖章确认,流程繁琐且耗时。“免申即享”政策实施后,这一局面彻底改变:企业无需主动申报,相关部门通过大数据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,直接将奖补资金精准送达,真正实现了“政策找企业”。
2024年以来,科大重工已通过“免申即享”获得6笔、总计86万元资金,这些资金全部投入设备升级,生产效率显著提升。
“不用再为申报流程分心,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研发和生产上。”李兰的感受,正是“免申即享”政策价值的生动缩影。
将惠企政策兑付全流程搬上“云端”,让惠企政策申报、审核和资金兑付“一网通办”,安徽的“免申即享”举措,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成本,激发了市场肌体的生机活力,也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。
自2023年3月1日“免申即享”平台上线运行以来,安徽已通过平台兑付财政资金218.3亿元,惠及企业4.5万家,其中,今年兑付41.4亿元,惠及企业1.4万家。
省财政厅绩效处负责同志表示,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,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、竞争力。“免申即享”平台的搭建,是安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。该平台运用大数据手段,通过给企业打标识,将政策与符合条件的企业精准匹配,变“企业找政策”为“政策找企业”,最大限度提高政策供给的精准度、便利化和公平性。
北京:发布《坚持党建引领 促进全市非公有制企业高质量发展倡议书》
发布时间:2025/10/24最高检:今年前三季度检察机关起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4400余人
发布时间:2025/10/23文章搜索